星洲网
星洲网
星洲网 登录
我的股票|星洲网 我的股票
Newsletter|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|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|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|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|星洲网 活动

ADVERTISEMENT

ADVERTISEMENT

大钟楼

12月前
1年前
《用眼睛去旅游》:荷兰红屋广场 (马六甲10日讯)荷兰红屋是马六甲著名的古迹标志建筑,更是全球游客必访之地,但马六甲市民或许不一定了解建筑群的组成部分,不如找天抱着学习心态,赴一趟荷兰红屋古迹游吧! 简单而言,红屋主建筑是现在的民俗及历史博物院,与郑和文化展览馆相连,从巍峨阶梯下去映入眼帘的古迹建筑有大钟楼、维多利亚喷泉及基督教堂等,后方则有相连但已弃用多年的甲州法庭建筑。 前身为市政厅建筑 每次说到“红屋”,脑海里就会浮现一大片红色轮廓的宏伟建筑,它正式名称为“荷兰红屋”,前身为市政厅建筑(英文名称“Stadhuys”即市政厅之意),是荷兰人于1641年从葡萄牙政府接管马六甲后,于1650年所建。 荷兰红屋四层楼建筑的总面积为4万9200平方尺,曾被作为荷兰统治者行政中心至1824年,后来于18世纪初期作为州长官邸,英国殖民政府时代开始用作行政中心,马来西亚独立后就充作甲州政府的行政中心,一直到1979年。 自从该建筑在1820年被髹上红色,就被普遍成为“红屋”至今,它也是荷兰在东方留下最古老的建筑,尽管英殖民政府接管后作出修改,但荷兰建筑特征如厚厚的石墙和宽大的门窗依然完好保存;1985年进行长达4年的修复工程时,意外发现一口以礁石筑成的水井及一口已封盖并深埋墙脚下的古井,相传是葡萄牙人所挖掘,同时在红屋后面发现一口荷兰井。 作为荷兰广场的主题建筑,红屋内有博物馆展出历史、民俗、文化及郑和的资料,让全球人民从这里开始了解马六甲,承接着历史的开始和延续。 古色古香雕刻精致 维多利亚女王喷泉(Queen Victoria’s Fountain)位于荷兰广场中央,乃英殖民政府为了纪念和庆祝维多利亚女王登基60周年而建,据悉是从英国运到吉隆坡进行组装,虽然它规模不大,但独特的外观看起来古色古香,雕刻也很精致,已经成为游客不可错过的景观。 旁边耸立的四面大钟楼建筑高50尺,建于1883年6月23日(英殖民时代),由马六甲青云亭第四任亭主陈明水(陈金声儿子)兴建,3年后由长子陈若锦进行修建,取名“陈明水大钟楼”;三层式的红色大钟楼搭配白色的拱形百叶窗,四面墙上各有直径34.5公分的大时钟,继续为人们报时。 基督堂(Christ Church)由荷兰人建于1753年,历时12年完成,是我国最古老且仍在开放使用的教堂,最初外观为白色,1911年和毗邻的荷兰总督府建筑漆成红色。1795年,英殖民政府为教堂装修,最明显的是教堂门面钟楼顶端的风向标公鸡。 走廊展示百年消防车 在红屋博物院及郑和文化展览馆之间的走廊,大家可发现展示着一辆接近百年历史的古老消防车,它在1939年为马六甲总警长所使用,1942年被英国政府带往新加坡,尔后日本政府又将它带返马六甲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这辆由英国制造的消防车归马六甲市政厅管理,曾经多次出动进行大型的救火行动,一直到1974年停用。
2年前
2年前
(马六甲9日讯)马六甲送走了大雨连绵天,终于迎来了春暖花开,各国游客身影穿梭在红屋古迹区里,在繁荣景象中感受世遗古迹地带的生机勃勃,象征着历史的传承及生命的延续。 早上10时许,大量旅行团接二连三抵达大钟楼地区参观,有来自欧美国家的游客,也有学生参观团、青年访问团及家庭团,分别来自印尼、泰国、新加坡、意大利、荷兰、澳洲、越南、国内各州及甲州,非常热闹。 各种国家语言此起彼落,夹杂着欢笑声连连,数百年的历史建筑成了现代人们的欢乐来源地,更成为世遗建筑核心,马六甲的魅力果然无法挡。 只见游客们在导游介绍下认识古城历史及小故事,接着拍摄团体照后便自由走动参观拍照,学生团则乘坐三轮车游览古迹区,也有一些游客选择悠闲坐在阴凉区,欣赏来来往往的人潮和古迹风光。 打卡景点人潮多 红屋博物馆的阶梯、大钟楼旁的“我爱马六甲”标志、古老的维多利亚喷泉、大钟楼和基督教堂前,都是游客必拍的打卡景点;同时,在喷泉旁盛开的大量黄花也是亮点之一,那一片温暖黄色在阳光弗照下特别耀眼,配搭后面红屋展现独有的美丽,游客自然不会错过拍照。 此外,两名女警在当地除了维持现场秩序,也贴心为游客过马路指挥交通,确保旅游区的安全与和谐,让游客对甲州留下良好印象。 根据官方资料,甲州政府为2023年设下840万游客人数目标,并推出64项旅游活动,希望吸引比2022年604万游客更高的记录,为2024马六甲观光年做好准备。
2年前
2年前
2年前
2年前
3年前
透过历史课本,我们了解到马来西亚的历史。然而,大家对首都吉隆坡却只停留在一种初步且表面上的认识。 历史学者兼时事文化评论员陈亚才,是少数对吉隆坡文化古迹了如指掌的人。 曾担任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执行长长达11年的他,长期关注政经文教与社会发展动态、参与社会教育的推广工作,并积极推动古迹保存、维护与导览等活动。 陈亚才指出,作为一国的首都,吉隆坡的资讯非常发达,其中有大量的讯息、常识、社会运动等都是从吉隆坡开始。 “吉隆坡的人口密度没这么高。虽然有一些其他州属的朋友不大喜欢吉隆坡,觉得这里太繁忙、交通阻塞,但对比其他城市,如曼谷、雅加达等,是小巫见大巫。吉隆坡是塞了一点但还可以……所以我们讲:吉隆坡是一个居住的地方”。 在他眼中,吉隆坡是一个充满活力非常多元和富有魅力的地方。他表示,无论是文化,还是语文的应用,吉隆坡都非常多元化。 “从殖民地到现在,相对于世界上很多城市,吉隆坡的城市规划非常有条理。不是网状或井字型的规划。它的特点在于各民族、各大文化都相容。” 同样是联邦直辖区的布城,在文化上的塑造相当单一,如难以看到华裔或印裔的寺庙。他点出,吉隆坡却是从殖民地时期就累积下多元文化的元素。 “我们的国父就曾说自己是全世界最快乐的首相。为什么呢?因为这个国家非常多元,文化非常丰富,各民族和谐相处,所以他觉得,担任这个国家的首相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。” 陈亚才早前担任“#TogethertoGather #同心同聚战胜疫情”活动线上分享会的嘉宾。 以“被课本遗忘的吉隆坡历史与古迹”为主题,他透过生动的叙述与照片,带领星洲日报与百格的观众,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发掘吉隆坡的故事。 吉隆坡走透透 出生在霹雳,成长在柔佛,陈亚才在机缘巧合下,来到吉隆坡工作。一待,就是36年。 从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后,他回到马来西亚,并从南马北上至吉隆坡就业。当年,他在首都认识的人不多,周末时就用50仙,搭上粉红色的迷你巴士(mini bus),从第一站坐到最后一站,再搭上回程。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,他开始认识吉隆坡。 过后,他在董教总的华教工作,让他有机会更深入了解这座首都。事情始于80年代的一场小学检定考试,选择题的答案中竟然没有正答——吉隆坡建埠功臣甲必丹叶亚来的名字。 此事当时引起热烈的讨论,所以他去翻阅相关的书籍,包括甲必丹叶亚来的传记和吉隆坡历史书;加上受邀去演讲时面对观众提问,促使他进一步去探讨吉隆坡的故事。 在近1小时30分中的分享会期间,他与观众分享许多坐落在吉隆坡核心地带的建筑与背后事迹,例如正式宣布马来亚独立的默迪卡体育场(Stadium Merdeka)、配合独立接待外宾的我国首家五星级酒店联邦酒店(Federal Hotel),以及由各民族捐款建设的国家清真寺等。 此外,他还以富有趣味性的方式,给大家说明吉隆坡重要地标之一的苏丹阿都沙末大厦,即耸立在独立广场旁、见证无数大事蹟的大钟楼。 “大钟楼于1897年完成。当时,各民族从大钟楼看到自己要看的东西。西方人看到,就说具有西方建筑风格,因为钟楼是西方的建筑传统。印度人看了,就说马来亚人没什么创意,抄袭我们北印度摩尔风格,就是伊斯兰风格。毕竟英国最早是在印度殖民统治。” “我们的穆斯林朋友看到(建筑顶端)三颗‘葱头’就说:这是伊斯兰建筑。华人呢?华人说:大钟楼是华人承建的。所以,我觉得大钟楼就像各民族与元素,巧妙地融合在一起,形成一个大建筑。” 期间,陈亚才也提到茨厂街、苏丹街、大华戏院、柏屏戏院、人镜慈善白话剧社、精武体育馆、东姑公园、陈氏书院、威镇宫、同善医院、半山芭和半山芭监狱等,勾起了观众们的无数回忆。 “我们从交通工具来讲,从迷你巴士、大巴士,到今天的捷运、轻快铁、单轨火车,吉隆坡的变化非常大。其次是城市化的一个过程,即一些建筑的发展,也迅速的变化。” 发展与古迹难共存? 提及最令人惋惜的已拆除古迹,陈亚才觉得是当时位于安邦路的两座私人住宅,分别是已故矿业钜子暨慈善家陈占梅的独立式洋楼(即Hotel Maya的现址),以及已故实业家蔡正木以当代新古典主义风格建设的豪宅(Bok House,即吉隆坡W酒店现址)。 近代另一个与吉隆坡发展息息相关的事件,为2011年苏丹街捷运风波。由于茨厂街和苏丹街的社区是华人在马来亚最早落脚的地方,所以当捷运公司为地下道建设而征地时,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回响。捷运公司较后让步,并尽可能把影响降到最低。 他认为,这算是吉隆坡,甚至是马来西亚,文化古迹意识启蒙的事件之一。 “商业发展与古迹保存能否相容?这个讨论非常热烈……从事后来看,在某程度上,两者是可以相容的。” 他表示,捷运能够带来便利,特别是交通繁忙的地区,而现代科技越来越好,即使是地下穿行,还是可以把破坏的状况降到最低。 “捷运的穿行,跟古迹的保存,不是截然对立的。可以把破坏和冲击降到一定低的程度,并应该确保整个过程有更多的开放咨询。” 救火重要但教育是关键 针对民众作为社会的一份子,应如何守护吉隆坡的历史,陈亚才表示,过去许多的努力都是属于“救火”的工作,即面对拆迁或破坏时,号召大家去保护与捍卫。 “当然,这个救火的工作很重要,要不然就完蛋了。但是,从长远来看,只是救火不行,我们会疲于奔命。此外,如果处理的方法、保留价值的鉴定没有共识的话,容易引起内部矛盾。” 因此,他个人认为,看似不急却重要的行动,是教育的工作,包括关于古迹的教育训练、古迹保存的技术训练等。 “从长远来看,这些非常重要。只有这样,大家懂得欣赏、鉴定其意义,然后懂得掌握适当的技术,才能把事情做好。” 此外,他提到文物馆的设立,如林连玉纪念馆和陈嘉庚纪念馆。他相信,文物馆的其中一个好处是可以作为一个平台,并不限于静态的浏览,而能够安排导览、课程、技术的训练等。 导览促进文化交流 被誉为“活课本”的陈亚才,曾协助推动许多古迹导览活动,包括捍卫义山工委会的义山导览活动,以及吉隆坡一带的相关导览。 他更分享了首次举办跨宗教建筑之旅时的趣事。此活动是考虑到大家只了解自己的信仰,却不曾踏入其他宗教的建筑。 “很多妇女来参加(这活动)。后来,我就问他们:你们怎么会来报名参加?她们说:我们以为是拜神团而来。事实上,这不是拜神团!我是要带他们去看国家清真寺、占美清真寺、圣玛丽大教堂、马里安曼兴都庙、仙四爷庙及关帝庙等,让他们了解(建筑的特色与历史)。” 他也曾率领来自埃及、来马进行民间信仰研究的学者,参观吉隆坡的仙四爷庙。他忆述,当时刚巧有人在掷圣杯,结果这批带着头巾的学者们深感兴趣,更好奇圣杯的用途和操作。 “大家或许觉得有些穆斯林朋友偏激,拒绝踏入寺庙。其实,在国外没有这种障碍。我觉得,打开之后其实没有想象中的禁忌。作为一个文化交流和学习,它其实是可以互动的,并不那么偏狭。尤其生活在吉隆坡,大家应该更开放一点,因为我们有很好的条件与资源。” 融入不同元素的分享会 由星洲媒体集团主办、我国增长最快的二手车在线销售平台myTukar独家赞助的“#TogethertoGather #同心同聚战胜疫情”活动,融入了我国多元文化、本土地标、全民美食、本地艺人及本土品牌的元素,让大家能够从不同角度发掘马来西亚的美。 “#TogethertoGather #同心同聚战胜疫情”活动共呈现四场线上分享会,旨在带大家深入了解马来西亚与首都吉隆坡的历史、透过饮食看文化、聆听本地艺人的声音,以及进一步探索本土品牌与企业的发展与潜能。 接下来,9月10日(周五)晚上8时30分将有本地歌手Daniel李吉汉担任线上分享会的嘉宾;而9月13日(周一)的分享会,则是从本地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,嘉宾来自数码二手车公司myTukar及网络花店BloomThis。 配合国庆与马来西亚日,“#TogethertoGather #同心同聚战胜疫情”活动期间还有传递正能量与希望的视频集气接龙活动,以及送出总值超过8000令吉丰富奖品的社交媒体创意留言竞赛。
3年前
8年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