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洲网
星洲网
星洲网 登录
我的股票|星洲网 我的股票
Newsletter|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|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|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|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|星洲网 活动

ADVERTISEMENT

ADVERTISEMENT

宗平法师

(马六甲22日讯)因为《金刚经》,香港演员敖嘉年走入佛门;也因为学佛,让他的心变得更敏感,体悟到众生平等,因而克服多年害怕四脚蛇的心理,从此看剧本和以前也有所不同,更能进入角色及很快掌握到相关角色的情绪,而让角色有更好的发挥。 敖嘉年坦言,学佛前,他对四脚蛇、田鸡,甚至壁虎都害怕的人;学佛后,因为佛教强调的慈悲心,让他对动物爬虫类有了不一样的想法,众生平等,也就克服了他害怕四脚蛇的心。 而最让他感受到不同的是,因为心变得更敏感,让他看剧本时更快地进入角色,对角色的发挥有更大的助益。 他是日前晚上在马六甲八蚌佛子舍举办的“TVB幕前与幕下的他-敖嘉年”活动上分享他的学佛及演艺事业点滴时,这么表示。当晚,毫无架子的他在马六甲八蚌佛子舍住持宗平法师的主持下,娓娓道出自己的演艺生涯及学佛感想。 敖嘉年是唱片骑师、节目主持人、歌手、也是演员,从2001年出道至今出演超过50部电视剧,在《巾帼枭雄》凭“蒋必文”一角勇夺“飞跃进步男艺员”,也在《巾帼枭雄之义海豪情》中饰演命运悲惨、单纯善良的“排骨”再次获得“我的最爱电视男配角”。 学佛因缘从《金刚经》开始 至于敖嘉年的学佛因缘,原来是从《金刚经》开始。他分享道,自小家里就是拜神拜菩萨,一次偶然的机缘下,他在佛寺找到一本《金刚经》,因而把经典请回去。 “至于为什么会请金刚经回去?就是为了要辟邪,因为我们出国拍戏,酒店不是常传出闹鬼?我就想随身带一本佛经,可以辟邪。” 过后,他的爱猫不幸逝世,心想诵经可以超度,就是因为心中起了为爱猫超度的一股善念,他开始翻阅《金刚经》,也开始了他的学佛之路。 敖嘉年说,说来奇怪,第一次读佛经的他,竟让他发现当年自己从佛寺带回的《金刚经》里面有20多个错处,包括菩萨名字搞错等等,于是将经本送回寺院并通知寺院经文的错处。 敖嘉年说,就因为一次的翻阅《金刚经》,让他发现佛经原来很有意思,想一探究竟,到底佛经可以如何解决生活上的烦恼及难题,因而开始了他的学佛因缘。 至于自己如何学佛,他说,网上有很多法师讲经及开示,自己多是透过网络来学佛,也学习《金刚经》来观照生活上的人事物,受益良多。 他说,佛教强调“对一切众生要有爱心”,让他克服了他害怕四脚蛇的心,也开始了他的素食生活。 学佛后,他除了继续拍戏,也积极投入做义工,从做义工接触不同的人,帮助有需要的人,也让自己觉得非常幸福。 勉励年轻人勇于追求梦想 敖嘉年勉励大家,特别是年轻人,要勇于尝试,追求梦想,不要害怕失败。 他说,自己至今都还在“发梦”,追求自己的梦想。 他表示,当年在TVB,20来岁的小伙子,因为公司给予机会,所以他都非常珍惜且勇敢尝试,一步一步走到今天。 “当初我是为了生活,所以继续做下去,但我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,不断自我要求,希望在角色方面能发挥得更好。” 他分享道,在《巾帼枭雄》凭“蒋必文”一角受到观众喜欢,当初他不断研究如何把这个角色做得最好,首先必须要自己都被这个所吸引,那么观众才会被你吸引。 他说,年轻时有念过电影,对光影很有兴趣,当年进入香港电台面试DJ,从千人面试,到第二次面试时剩下60人,最后成功被录取。 他表示,过后有机会进入TVB拍戏,当年自己连剧本都不会看,但是为了生活(揾食),只好继续做下去,20多岁,机会来了就去学习、尝试。他非常感恩,一直以来有很多机会,也能够一边拍戏,一边做DJ。 所以,他希望大家要勇敢尝试,追求梦想,所无畏惧。  
2月前
3月前
为了让更多人看到柴烧工艺的精神,从作品中体悟人生,宗平法师将联合本地陶艺工作者张崇坚与刘娟在其佛舍主办“朴度陶心会”柴烧陶器展览,希望通过这项展览,把当中的工艺与生命力勾勒出来,学习接受生命中的意外与不完美。 柴烧陶器,一如人生需要时间沉淀,让柴火慢慢地把它烧制成品,中途或许会出现意外,让一灶的作品付诸一火炬。 正因为不可预知的成果,令柴烧陶器更显珍贵,凸显了陶匠与作品的手艺与精神,表达出人与作品的和谐关系。 八蚌佛子舍住持宗平法师形容,古法柴烧的陶器,质朴又接近大自然,不完美但自带一种生命力,把匠人的手艺与精神融合一块。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柴烧工艺的精神,从作品中体悟人生,宗平法师将联合本地陶艺工作者张崇坚与刘娟在其佛舍主办“朴度陶心会”柴烧陶器展览,希望通过这项展览,把当中的工艺与生命力勾勒出来,学习接受生命中的意外与不完美。 宗平法师:做陶器不可急躁 宗平法师认为,现代人都被时间控制了,凡事都讲求快,也不允许有意外出现。但在柴烧工艺中却只有等待,从做陶器的那一刻开始,等待泥干、入窑烧制等火温,等开窑,这些过程都不可急躁,是作者与时间的关系,人与作品和谐的表现。 因此,他希望借着这些作品分享匠人的故事,借用柴火的温度来看待生命。 他表示,这是该佛舍第一次主办柴烧陶艺展,让与会者欣赏陶器艺术的同时,也引导与会者读懂创作者的人生故事,分享生命、生活、价值观与认知,解读每件作品的精神层面。 “每件作品过程都有我们看不到的和谐,从泥土、干燥、温度,一切都需要和谐才可以完成,就如人不懂得和谐,就会困在其中,会变得很痛苦。” 钟爱柴烧作品的宗平法师,以人生回到原点来比喻一件陶器。从出窑到物尽其用的那一天,最终碎裂或打破后,就让它回归到土地,以朴实的原貌回归大地。 也是马佛青顾问的他表示,他的佛舍里有很多张老师的作品,经常有大专生来找他开示时,好奇为什么这些陶器都是如此粗燥,甚至有缺陷。 “我会向学生解释这些柴烧陶器的由来,教会从心去欣赏它们的美,进而理解我们无法控制生命中一切,正如柴烧无法100%做到我们想要的成果。” 他表示,每一件作品都是手工制作,独一无二,经由不可控制的柴烧过程,呈现出朴实自然之美,一如生命印上岁月的痕迹一样。 从事陶器创作已经45年的张崇坚与学生刘娟,这次共展出约150件作品,主要是实用的作品,包括茶具、花器、器物等。 张崇坚:感受器物的精神面貌 家乡在沙巴的张崇坚表示,刚开始做陶器时是在工厂旁自设一个柴窑,后来去台湾学习釉陶,放弃柴窑,从事工业生产。 “最后我发现还是柴烧出来的作品更有特色,所以在2000年就回头选择柴烧,烧出来的作品很多面貌,把这些面相提升到精神层面,就与佛教精神有所关联。” 他希望大家在观赏这些陶器时,不只是看到其实用性,还能感受器物所带出的精神面貌。 曾经多次主办个人作品展出的张崇坚,其作品多被中国人收藏。早在2001年时,他已经在中国主办过展览,以朴实的创作风格获得当地收藏家喜爱,因此他在中国注册了一个商号叫做“柴火龙窑”。 张崇坚表示,这次与宗平法师联办的陶器展,是一个有互动方向感的展览,在精致的佛舍空间中,感到陶器与生活美学的日常。 他表示,他做的每一件陶器,从找泥土到做出作品都是工夫,当作品出窑时,他最大的期待不是看器物的表面,而是去感受每一件作品的内在精神层次。 刘娟:感受到平静 参与展出的刘娟,是张老师的学生,她说:“学习陶艺对我来说是一种修行,在做陶的过程中,让我学会专注,也让我感受到内心的平静,从泥土到一件作品完成的过程中,时常会经历很多的意外和破损,这些都反复磨练了我的心智,也让我学习去接受世事无常!我把学习陶艺的精神运用到了生活中,雕琢器物,也好像雕琢自己的人生!” 朴度陶心会 日期:2024年9月1日至13日,上午10时至晚上7时(需预约) 地点:马六甲八蚌佛子舍 参展者:陶艺工作者张崇坚与刘娟 联络 :06-232 2152(佛舍)、017-227 8222(瑞琪) 相关文章: 【国际茶日 | 行走江壶/01】制壶人的故事 【国际茶日 | 行走江壶/02】修壶人的故事 【国际茶日 | 行走江壶/03】藏壶人的故事
3月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