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洲网
星洲网
星洲网 登入
Newsletter|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|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|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|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|星洲网 活动

ADVERTISEMENT

ADVERTISEMENT

用眼睛去旅游

1月前
2月前
2月前
2月前
2月前
3月前
(马六甲11日讯)开埠逾一个世纪的武牙拉也街,至今仍是车来攘往的热闹市区要道,以致很多人不曾放慢脚步走在街头,细细欣赏这一条街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和独特风韵。 武牙拉也街(Jalan Bunga Raya)保留着丰富的城市记忆,如果用心抬头望一望两侧建筑,会惊讶地发现这里动辄就是一幢幢超过或接近百年历史的老屋,有的修缮如新,有的斑驳脱色,但每一砖一瓦皆述说着过往岁月与华人先贤奋斗的痕迹。 街头左侧的三层建筑群建于1937年,是具代表性的景观之一,统一的设计风格、三楼的阳台、女儿墙上清晰可见的建造年份、木窗棂与磨砂玻璃采光窗,共同营造出一种“老广州”的怀旧氛围,即便历经风雨,依旧华丽典雅。 右侧建筑风格显得多元,双层与三层的店屋错落有致,混合了各族群体的建筑色彩和生活节奏,有刻着“1965”与“1988”的建筑,也有一幢铭刻“1911”年的双层老店,至今已逾114年,伫立于两间金铺之间。 虽然岁月在许多建筑写下了风霜,但残旧并未遮掩其美,细节中的线条与装饰,仍然传递着浓厚的华人商铺文化与匠心工艺。 新兴生意注入活力 细看建筑墙面,也能发现许多藏在角落的惊喜,譬如一栋风格独立的建筑墙顶上写着“时代售货场”几个字,让人仿佛听见过去熙来攘往的街市声音,而走在店面走廊中,看着垂挂着琳琅满目的饰品随风轻摆,是属于这条街的特色风景。 时代的前进推动了新陈代谢,陆续有新兴生意入驻这里,注入不一样的活力;譬如“万庆”老字号始于1927年,早年主营米油糖,如今为饮食餐厅,但保留原有门面设计,展现老屋与新业的共融之美。 很多长辈说,70至90年代的武牙拉也最火红,衣服、年货、日用品、食品、米油糖及干粮、中药、金饰、布匹、杂货、裁缝、摄影相馆、眼镜、理发、当铺、文具、唱片、钟表、鞋袜等,都一定要来这里选购,许多传统行业与家族生意在这条街上绵延不绝,每一家门牌背后,都是一段故事。 40年后的今天,这里某程度上依然是露天百货商场的缩影,各类生意老店继续打开门做生意,他们或许不再年轻,但仍坚定地站在自家店前,用双手续写着这条街的记忆,成了现代旅人眼中最美的守业者风景线。 “英保良”见证社区组织发展 武牙拉也街前段有一座高耸的七层楼建筑,那是1973年落成的马六甲同安金厦会馆,当年首家百货公司“英保良”也是设在这橦大楼里,它见证了社区组织的发展与迁移;旁边的著名百货公司“贵夫人”屹立多年,仍是老一辈马六甲人记忆中的地标,是无数童年回忆的片段之一。 走累了,不妨停在传统凉茶铺前,点上一杯带着苦甘回味的凉茶,感受科技时代难以取代的人情温度,而历史悠久的几间男女时装店,守护着曾经的潮流记忆,还有一代传一代的华人金铺,传承着黄金的永恒之美。 不要在意武牙拉也街的旧,它像一本未完的书,写着马六甲城市的发展、族群的交融、商业的兴衰、生活的节奏,让身在城市的人或外来的旅人,每一次走过都会发现新故事,每一次抬头都会遇见旧时光。 若你下次来马六甲,不妨避开熙攘的旅游景点,沿着武牙拉也街慢慢走,看看那些铭刻在建筑上的数字,听听那些老字号门内的笑声,城市在前进,但这里的脚步总是刚刚好。  
3月前
4月前
5月前
5月前
6月前
(马六甲2日讯)在马六甲世遗区的密密老街巷之间,有两条短短的老街名字温柔得近乎诗意——“马车街”与“水仙门”,惟它们既不是马车奔腾的主道,也并非水仙花盛开的所在,反倒因此留下了更多想象空间,等待有心人慢慢发掘。 这两条老街的官方名称皆为“Jalan Hang Lekiu”(马来民族英雄之名),它们的中文名被标示在路口的多语文路牌中,但大多数游客在穿梭鸡场街、观音亭街或板底街时,也许并未注意这两条横街的存在,更不会知道它们曾是英殖民政府规划下的“Fourth Cross Street”(第四条横街)。 马车街与古老清真寺为邻 从鸡场街左拐进入“Hang Lekiu”路的上半段,便进入“马车街”,它与古老的甘榜吉灵清真寺为邻,仅有200公尺长及约13间老屋。 街上的传统行业已所剩无几,部分单位已转型为咖啡厅、服装店、民宿或异国小餐馆,仅存的还有一间玻璃镜框店和神料香烛行,还有一些未改装的单位继续住着老一辈街坊,日子缓慢而安稳。 马车街曾是停放马车之地 街坊口耳相传,这里曾是马车停放的场所,尤其靠近通往观音亭街的那一端,类似一个“马车站”,但时间悄悄抹去了痕迹,如今已无马车踪影,早年的停靠点也难寻遗迹。 环顾整条马车街,彷佛仅有1栋老屋的女儿墙刻有兴建年份,那便是25号的白色双层老屋,据悉为马六甲宗教理事会的产业,外观仍保存着年代建筑风味。 穿过十字路口进入“Hang Lekiu”路的下半段,便是“水仙门”,这条街道同样窄小,老屋约有20间,路上没有停车位,仿佛有意将喧嚣隔绝在外。 仍有数间双层老屋刻着1939、1940、1941及1951年的兴建年份,与刻有艺术装饰的女儿墙一样吸睛,为老建筑留下了身分。 其中两间建于1941年的单位,虽然风格有少许不同,但二楼保留一样的木框玻璃窗、木条铁花和通风口,非常有味道,惟其中1间经营的咖啡厅已结业,另一间则经营素食生意。 数间老屋门口柱子保留浮雕中文招牌 数间老屋门口柱子保留浮雕中文招牌,例如结业很久的老行业“合利木屐”和历史悠久“黄祥盛饼家”,后者建筑建于1951年,目前经营酒吧及脚车租借生意,而对面的黄祥盛栈房单位则经营咖啡厅,右侧最边的德源茶室近年已经结业。 水仙门的街景在近年经历频繁变迁,咖啡厅、民宿、自助洗衣店相继进驻,也有不少店面在疫情冲击下空置;老行当不再,新业态还未站稳,街道的脉搏仿佛正处在一段过渡期。 站在水仙门的路上,望着车子缓缓驶过,旅人背影擦身而过,不由得心生感慨。是否,还有人会在意水仙门名字的由来,这里是否曾经是热闹的花市,水仙花香味扑鼻迷人呢?又或者,这一切只是名称带来的温柔错觉? 如今的马车街与水仙门,依旧还有一些原汁原味的老屋、陈旧的中文招牌、隐约的历史痕迹。有些店铺大门紧闭,不一定代表结束,也许是店主老去,或第二代仍在城市另一端打拼,也可能他们就正坐在店里,等待有缘的旅人踏进门槛。 在老街旅行,不能只是匆匆一瞥。想要读懂这里真正的节奏,你必须放慢脚步,用同样的呼吸频率,与老屋的砖墙、木门和人情脉络同行。
6月前
7月前
8月前
10月前
10月前